6月29日,由国际光电委员会(IPEC)和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联合主办,欧洲光电产业联盟(EPIC)协办的全球光电先进技术及产业发展研讨峰会成功举行。会议主题聚焦“释放光电潜能,推动标准和产业发展”,邀请了产业上下游的多名专家学者就光电产业标准发展和前沿技术领域做了深度探讨。
国际光电委员会(IPEC)组织介绍
IPEC委员会主席李俊杰首先介绍了IPEC的愿景及目前的成员发展、研究方向等方面的情况。李俊杰表示IPEC将秉承开放的理念,聚焦高速光电等前沿课题,推动光电上下游产业链的标准演进和资源集约,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同时,IPEC作为一个开放的标准组织,欢迎运营商、云服务公司、设备商、模块商、芯片器件商、研究机构和产业伙伴加入,共同探讨光电领域的标准规范和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运营商视角下的全光网发展趋势与挑战
本次峰会主要议题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聚焦挑战光传输极限,针对光传输领域的超高速、激光器、调制方式等展开研讨。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分享了“运营商视角下的全光网发展趋势与挑战”的技术报告,他认为运营商的光网络要持续演进,推动全光化部署、推动传送链路、交换容量的提升、推动全光架构下的网络智能化提升、并且推进光网络与5G/6G的协同发展,共同支撑通信产业的发展。
超宽带光电器件的挑战和标准制定
其后来自海思光电子的梁亦铂介绍了超宽带光电领域的探索与成果,着重介绍了超宽带光网络标准的发展,以及对光模块和器件的要求和挑战。
光通信创新用于自由空间和光信号处理应用
南加州大学的Allan Willner教授分享了自由空间光通信及光信号处理的报告,他认为自由空间光通信与射频相比,光链路具有高方向性和大带宽的特点。而自由空间链路可以利用从太赫兹到可见光的更宽的频率范围。OSP一直具有高速运行和避免低效光-电-光转换的前景。虽然OSP部署现阶段受限,PIC、能效、多波长运行的发展可能推动OSP很快应用于高性能功能。
短距离自零差相干互连设备的前景和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的唐明教授带来了短距离自零差相干互连设备的前景和挑战的分享,他认为在相干与直检两大传输体系激烈博弈的今天,同源零差相干光传输架构有希望较好的平衡成本与功耗,并与传统相干光通信性能相媲美。他着重介绍了短距离自零差相干互连设备的关键技术及重要进展。
用于短距离光互连的高速激光调制器的发展现状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李洵教授短则是分享了短距离光互连的高速激光调制器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为与会者展示了超高速光传输领域的最新成果。
欢迎致辞:全球光电子合作
下半场的议题侧重探索新兴光电应用,聚焦光传感、多芯光纤等多个领域的新应用,探讨了光技术在通信领域、工业领域、消费者领域等的未来应用的场景。来自欧洲光子工业协会 EPIC 的秘书长Carlos Lee 指出光电子在欧洲被认为是一种最普遍关键的技术,它在制造、医疗、汽车、通信等应用中找到了自己的应用,并且解决许多社会挑战。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将使各方受益。EPIC 是世界上最大的光电子行业协会,拥有 700 多家成员公司,很高兴支持 IPEC 并发展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
探索未来5年关键光电技术
IPEC先进技术组主席、索尔思光电资深产品总监及总工程师的Frank Chang分享了对未来五年关键光电技术发展的看法,表示随着5G、云业务的蓬勃开展,面向行业的光应用会成为光通信新一轮的业务增长点,IPEC希望与同仁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多芯光纤(MCF)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实际应用的最新研究及进展
KDDI综合研究所主任Takehiro Tsuritani分享了多芯光纤(MCF)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实际应用的最新研究及进展,介绍了使用多芯光纤和多模光纤的空间分割多路复用(SDM)传输技术的研发现状,并讨论了其在通信中的潜在应用和未来面临的挑战。
光纤传感器的工业应用和国际标准
东京大学的Hideaki Murayama教授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的工业应用和国际标准,并认为光纤传感器具有如下优势:轻薄、抗电磁干扰、耐用、能够嵌入复合材料。这些传感器已应用于实际结构中,如桥梁、车辆、海洋开发设备、可再生能源生产设备,并能够长期提供监测数据。最后他呼吁虽然光纤传感器的工业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需要制定光纤传感器的国际标准。
用于通信和传感的光子集成
弗劳恩霍夫HHI的Martin Schell教授讲解了用于通信和传感的光子集成技术,分享最近在传统通信、量子密钥分发(QKD)、太赫兹传感和太赫兹通信方面与PIC相关的研究成果。
5G时代已来,新业务、新应用对光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光电产业将再次迎来跨越式发展的良机。本次峰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凝聚了光电产业力量,强化了产业共识。展望未来,国际光电委员会/IPEC将持续致力于建立开放、透明、公平、公正的光电标准平台,满足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业务对光互联产品规范化的需求,促进光电标准的协同与创新。